在地鐵工程暗挖區間作業中,除采用盾構機外,90%以上掘進都需要做“管”。何為“管”,是地鐵施工18字方針中的前3個字。在掌子面爆破前,預先在掌子面上方進行小導管支護。小導管一般是長3米,直徑42毫米,管壁鉆有若干小孔。施工時在掌子面上前方鉆23個上仰的長3米孔洞,插入小導管,然后加壓注入水泥漿。水泥漿在壓力的作用下,會從小導管的孔洞中滲入巖層的縫隙中,從而在掌子面的前上方形成相對穩定的“管棚”。每掘進1米,做一次“管”。連續在掌子面前方迭加2層“管棚”,能保證“管棚”上方的巖土不至于塌方,當掌子面前方有溶洞或水囊時,導管還要加長至20多米,直徑也大大加粗,叫“大管棚”,地鐵的暗挖區間隧道除了盾構外,90%以上掘進需要做“管”。

接下來,與“管”緊密銜接的施步驟是“嚴注漿”,就是在導管支護后,立即進行壓注水泥漿或其它化學漿液,填充圍巖空隙,使未開挖的隧道周圍形成一個厚度達1米具有一定強度的殼體,以增強圍巖的自穩能力。之所以要強調“嚴”注漿,就是因為注漿的配比、壓力等數據對施工質量有很大影響。

注漿做為臨時的施工措施,雖然不影響工程的整體質量,但對保障掌子面的施工安全有重要意義。針對地質復雜的特殊性,為了完善工法,制定出符合地質情況的注漿規范,保證掌子面施工安全,地鐵指揮部在地鐵全線選取西安路站至功成街站區間隧道等三個有代表性的區域進行注漿實驗。

小導管已打入前方巖層,注漿機正在進行注漿,施工人員在記錄注漿壓力等數據,每組數據需要做3個循環,然后進行后期數據分析。根據注漿效果進行總結比較,確定各環節的適合技術參數和操作方法終形成地鐵小導管注漿的規范工法,對地鐵同類施工具有指導意義。